优质高晓松是在误导年轻人吗?

乐叔娱评
乐叔娱评
220次浏览
2021-10-24 20:20:06
满意答案
本文由作者推荐
时尚老司机
175 0

高晓松是“诗和远方”式人生的代表。从《白衣飘飘的年代》到《晓松奇谈》,他一直塑造着志在远方的清高形象。但他其实是在误导大众,特别是年轻人。让无数年轻人蜷缩在“诗和远方”的龟壳里面。

高晓松本人,在每个人生节点上做出的实际选择,又是无比现实(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即便是功成名就的现在,本也可以拂袖归去,归于山林,高晓松也依然选择在滚滚红尘里面赚钱,赚取功名。

很多年轻人沉迷于“诗和远方”的幻想,那其实是挣不到钱有不愿意努力的一种自我逃脱。

 “诗和远方”所代表的理想方向,和所谓的现实道路,其实并不是一个分岔口延伸出去的两条不道路。人生的道路有且只有一条,那就是现实道路。所谓的诗和远方,只是你在行走现实道路上可以欣赏,却无法永久触达的风景。

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向往诗和远方的闷骚文艺青年。

我会写诗、摄影、弹吉他、听各种文艺骚男的音乐,到各个地方去“流浪”。 

我把头发染成葡萄一样的紫红色,戴上所有朋克风的铆钉饰品,带上我假把式的磁铁耳钉,穿着破破烂烂的牛仔裤,去参加豆瓣的青年活动,去听各种小众的地下音乐会,去犄角嘎达的博物馆看展览,日出的时候还会禁不住热泪盈眶。

我不想长大,活在过去,排斥现代,又懒又装,涉猎广泛却又一无所专。

我总是幻想着周围的人膜拜我至高无上的绝对逼格;会有一堆饥渴又开放的文艺女青年疯狂的涌到我的床上;那些忙着挣钱看不到生活中诗意的人,会在我的面前自愧不如。

后来发现,我幻想的事情一件都没有发生。

确切的说,长久以来,我的人生一无所获。

从身体健康、感情状况、职业前景、人际关系到个人幸福感,我都糟透了。我有时候也会用一些很鸡汤的理由安慰自己,比如“要活得洒脱,就要放弃一些东西”、“你跟那些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他们追求的是很世俗的东西,充满诗和远方的人生却要高尚许多”。 

关于“诗和远方”的追寻,我总是在寻找一种意义。虽然无数的文艺作品都在讴歌某种意义,但我找了好多年,也没能真实的找到什么。

后来的时间,我时常躺在空空荡荡的床上,思考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年轻时到底该追求什么?诗和远方是正确的方向吗?

我有所顿悟的那一刻,并不是来自于青藏高原的心灵洗涤,也不是印度河畔的灵魂顿悟,更不是丽江古城里的神秘邂逅,而是…文艺青年们最说不出口的…我赚到了一笔小钱。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当了这么久的文艺青年,也没啥回报,索性在淘宝上开个文艺饰品店,把其他文艺青年赚一笔再说。 

 后来我还上了相亲节目去推广这个淘宝店,结果小获成功,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好几万。  

这就像费了很大劲儿,钻了一口油井,当它真正的开始出油时的那一刻,那种真实的满足感,让我幸福得有些颤栗。

我开始回想和反思我自己的人生:以前总觉得自己是“诗和远方”世界里最纯粹的吟游诗人,会极度鄙视那些整天就想着发财的人。现在赚了点小钱,居然就动摇了,那说明自己当初的理想也没有那么坚定和纯粹,只是因为没钱没本事,只能诉诸“诗和远方”。

更进一步的,我开始觉得:也许诗和远方,只是贫穷人生的一块遮羞布,一个让人暂时逃避残酷人生的龟壳,一群虚妄人的虚妄狂欢。

   

后来我就慢慢想通了,年轻的时候还是要拼命努力,拼命赚钱,拼命挣生活。去学习、去成长、去折腾、去战斗。不再去信仰那些虚无缥缈的远景,脑子里的知识,心里的坚定,手里的钱,脚下的路,比其他东西都来得真实。

我曾经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看到一个45岁的摇滚中年,他年轻的时候总是在四处流浪,四处卖艺,追求所谓摇滚梦想的意义,却放弃工作,忽略家庭,忽视责任,到头来妻离子散,一无所有,现在只能租住在简陋的工棚。  

我不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年轻朋友们,也会步他的后尘。成年人的世界里,自由和远方不是全部,责任和担当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生活才会对你负责。

真实的人生,就是最好的修行。

文章来自公众号:吴寒笛可爱多(微信ID:whdkad),想看伟光正的假话的朋友就不要关注了,心灵比较脆弱的朋友也不要关注了,公众号里回复“有用”有惊喜!

馒头小妹吖
253 0

我并不觉得高晓松是在误导年轻人,但是我觉得他确实是一个个人色彩非常重的公众人物。他作为一个文人,始终保持着一部分文人的态度,他对于个人的想法非常坚持和固执,所以可能我们有的时候会觉得他在将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别人他在误导一些去看他的节目的人,但实际上,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一种误导,而是说他一直在努力的将自己的一种看法和想法传达给他的观众们。

对于高晓松来说,他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有才华,但是也很清高自我,很浪漫的一个长不大的人,他到现在已经到了这个年纪了还存在着一种不成熟的味道在里面。有些话和态度实在是让我觉得很讨厌很不支持,但这也更加体现了他的真实。

他的话语,很多时候在我们看来都是不圆滑的,他没有说很强烈的去强迫让自己的言语去适应别人去做一些世俗的装饰和遮掩,他一直都是在很真实的直接传达出自己的想法,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不适应。

现在说出的话,大多数都是经过包装的,但是对于高晓松来说,他不是这样。他已经不在乎自己的话语别人怎么想,他就是要说,他的牌子就在这里,总会有人去买他的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可以很好地将自己的个人色彩,坚持下去。

作为一个清华出来的肄业生,作为一个经历了两次家庭的经历也经历过酒驾入狱的各种之后,她始终还是保持着一种浪漫的青年的那么一个形象在里面。我觉得他是始终没有长大,或者说始终没有圆滑起来的,他骨子里还是保持着一种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他不会听我们怎么想而会让我们去听他说什么。

习惯就好
248 0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活法。高晓松的成功(暂且谓之成功)除开他的出生背景,也离不开他个人自己的努力。他的经济基础生活环境给了他不需要为生活琐事而奔波的基础,他的见识他的知识水平又给了他谈论诗和远方的必然条件。每个人都有理想或者曾经有过,他的“诗和远方”只是让你看见远处还有这样一处圣地,前往圣地的路不一样,每个人背负的东西也不一样,每个人的心性又不一样。有的人能走到圣地,有的人不得不中途放弃,更有的人会在前进的过程中被花花世界迷了眼。但是成功到达的人也许会问晓松,你的诗和远方怎么是这样?为什么要一样呢,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圣地也就与众不同。被迫放弃的心中剩下的是遗憾,也仅仅是遗憾。迷失的人心中由愤生恨,又掺杂嫉妒。每个人所处层次不一样就会形成各方面的差异,不能用你的失败来抨击他的成功。我其实觉得他们那一个圈子那个年代的人都有常人难以理解的理想和情怀(这群人有王朔,马未都…等等),而这些特有的理想情怀造就了他们特有的人格魅力。有些人只看见他们的成功他们的辉煌,只知道他们优渥的成长环境,却不曾体会到在那些特殊时期承受的特殊苦难,也不曾见识他们在人生转折点面临抉择的煎熬与折磨。所以不必怨愤,不必抨击。

数码侠
98 0

个人并没有觉得高晓松在误导年轻人,因为他说的很多话确实非常有道理,而且每句话都一针见血,说的很现实,我真的并不觉得这种话,是在误导年轻人,而且他也确实非常厉害,在文学跟艺术上都有自己的一番成就了,真的挺棒的。

记得有一次看那个《奇葩大会》的选拔,有一个自称是清华博士的人,他说他大学本科学的是一个专业,然后他读研究生读的又是另外一个专业,并且他这两个专业都读的非常好,但是他现在非常纠结他要做什么样的工作,反正给人感觉就是不算踏实,然后高晓松当时就不是很开心,他告诉个学生,他觉得像这种名校出来的学生,应该都是国之重器,不应该把自己的思路局限于到底要找什么样工作,应该是要努力的想为国家做出什么有贡献的事情,因为他觉得名校毕业的学生,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感。

当时就觉得真的说的很好,就真的是认真对待了,才会说出这句话。

SherpaMan
80 0

年轻人要有自己的辨别能力。毫无疑问,高晓松家庭优越,有才华,追求诗和远方。这就误导年轻人了?这就使年轻人龟缩在幻想里了?就像他那首歌的名字《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他肯定了生活中的苟且,只是提醒挣扎在苟且中的我们别忘了生活中还有美好的东西。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人们大多关注一首歌的演唱者而不是作者,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为什么不是这样?为什么没人拿许巍说事?很大程度上因为许巍家境没那么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黑高晓松?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嫉妒心理。我是年轻人,我家没钱,我听高晓松写的歌,看高晓松写的书录的视频,我反倒觉得他一个条件那么好的人这么有才,我应该去努力提升自己。别提什么误导不误导,还是去提升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吧

科技全视角yx
146 0

以前的“革命党”主力,并非来自社会底层的被压迫阶级,而是家庭条件很不错的青年,——只有有钱人的孩子才能接受最好的进步的教育。矮大紧就是这么一个阶级来的,,所以才有那种情怀的资本。如果家里没底子,还是赚钱吧。讲什么情怀。。。。根据叉叉需求层次理论,穷人还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