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禁令前朱高炽怎敢用若微批奏章?

笑看影视
笑看影视
455次浏览
2020-06-24 12:25:38
  • 《大明风华》中孙氏女为朱高炽批阅奏章,其实是编剧学了一次金大侠的乾坤大挪移,侵占了历史上诚孝张皇后的政治作为,而使张皇后在剧中显得是一个不谙政治、囿于亲情的普通女性。

    体胖多病的朱高炽患有衰竭之症,如朱棣所言,就是坐在大位上的活死人。虽然他对磨砺朱瞻基成大器,坚持要让天下老百姓活得比自己更重(即所谓“民为重,君为轻”的翻译),但,他作为朱棣北征后的留守监国,却担不起繁重的批阅奏章任务,于是乎,太孙嫔孙若微就成为了朱高炽理政的捉刀者,朱高炽甚至将玉玺,直接交给了孙若微,任其使用。就连朱棣最后被公开的遗旨,也是孙若微篡改出炉的。

    女人不得预政,是太祖开国最忌讳的事情。他的马皇后,对他有恩,也关爱臣下,少不了对朱元璋的执政出谋划策,指手画脚。开国夫妻,有情可原。但是,太祖朱元璋还是早早地将此禁忌,写进了皇明祖训:“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洪武元年,命儒臣修女诫,谕翰林学士朱升曰:‘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至于嫔嫱之属,不过备职事,侍巾栉。历代宫闱,政由内出,鲜不为祸。惟明主能察于未然,下此多为所惑。卿等其纂女诫及古贤妃事可为法者,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明史·后妃传》)

    朱元璋还命工部制作红牌,镌刻诫谕后妃之词,悬于宫中,警示后世,皇帝的后妃且不准干政。而作为太孙嫔的孙若微,只是服侍太孙日常起居的“嫔嫱之属”,也怎么为监国太子处理国事。这也难怪朱棣在听闻杨士奇兴奋的奏报后,很是不悦:要交宫正司将她处死。孙若微的原型,真有此等才能吗?非也!非也!蔡东藩在《明史通俗演义》中说:“孙贵妃体态妖娆,性情狡黠,少成若天性。百般取悦上意,几把这位宣宗皇帝,玩弄在股掌中。”孙氏女擅长的是妩媚功,而不是超强的理政能力。朱高炽洞察细微,极具城府,断然不敢在储位不稳、大位待定的情势下,使用一个出身尴尬的女子辅理国政。剧中也有提及,朱高炽警示孙若微,此事只能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走出了这个门就不能告知任何人。孰料,孙若微很快光明正大地告知了杨士奇、杨荣、杨溥。

    朱高炽是一个病主,老成谋国,但少不了暗中襄助的知心人。这是具有理政能耐的女强人,则是他的老婆张氏,即诚孝张皇后。她才是大明王朝最有权势的女人,朱棣不喜欢朱高炽,是她从中奔走,深得公婆欢心,拉近了父子感情,朱高炽顺利登基,张氏“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后妃传·仁宗诚孝皇后张氏》)。朱高炽经常把朝政拿到张皇后的寝宫找老婆商量,不然张氏也不可能成为政治百事通,朱瞻基即位,临朝执政,年已二十八岁,他是朱棣培养出来的成年皇帝,却经常请张太后当国务顾问,“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是可见张氏很有资政能力。

    张太后给儿子的江山,锦上添花,当仁不让,常借生活中的事务,教诲宣宗要做百姓拥戴的皇帝,就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同时,她请求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和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金幼孜等“先朝旧人,勉辅嗣君”(《明史·后妃传·仁宗诚孝皇后张氏》)。在张太后的精心安排下,老臣辅佐新皇,新皇礼遇老臣,朱瞻基曾对首辅杨士奇说:“皇太后谒陵还,道汝辈行事甚习。言辅,武臣也,达大义。义重厚小心,第寡断。汝克正,言无避忤,先帝或数不乐,然终从汝,以不败事。又有三事,时悔不从也。”(《明史·后妃传·仁宗诚孝皇后张氏》)

    张太后慧眼识人才,激励老臣新皇成就“仁宣之治”。虽然宣宗只在位十年,但到他死时,明朝已真正强盛富有、经济发达、边疆稳定。宣德十年正月,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朱瞻基留下遗诏,“大事白皇太后行”(《明史·后妃传·仁宗诚孝皇后张氏》)。这,意思是说,内阁辅臣共同商议出一个章程,然后报请张太后审定方行,就连朱瞻基病逝后,大臣议立她所生的年长的仁宗嫡三子朱瞻墡,也是张太后指定朱祁镇登基,她以太皇太后于幕后掌控朝局。

    张氏生前,孙氏只是贵妃、皇后、太后,却无真正的话语权,就连后来差点使英宗亡国的太监王振也是噤若寒蝉,这有些清朝顺康之际,康熙帝冲龄践祚,辅政时期的满人政治,作为太皇太后的孝庄即为大事的最终拍板人。只是明朝张氏太皇太后所主导的正统初年,虽未名曰辅政时代,但也是提前两百年践行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