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那年花开》:最后10集的历史背景人物,你懂了吗?

游戏风火轮
游戏风火轮
552次浏览
2020-04-09 14:57:53
  • 《那年花开月正圆》已完结了,那么,最后关键的10集,其历史背景和幕后大人物,你了解吗?

    大家肯定都已知道,《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历史背景,是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掌权时期。大多数人都知道,吴、沈、胡三家命运的幕后黑手其实就是贝勒爷与左宗棠、李鸿章三方的权力斗争。那么,最后这10集的历史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吴泽作为钦差大臣回到泾阳的时候,正是戊戌变法的前夕。这个时候的中国,刚刚经历了甲午战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负责与日本签约的,正是李鸿章。为了平息众怒与民愤,慈禧太后把一切责任都怪罪到了李鸿章头上,所以这个时候,李鸿章失势了。李鸿章被免去了在位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及北洋大臣职务,后调任广州任两广总督。

    而光绪帝却在一干维新人士的支持下,决心实行变法,吴泽便是支持变法的臣子之一。《那年花开》中,吴泽在泾阳急吼吼地搞变法,兴办新厂,周莹说了他一句“欲速则不达”,吴泽却完全听不进去,这正是当时历史的写照。戊戌变法只维持了103天便失败了,所以史称“百日维新”。

    慈禧太后联合支持她的保守派,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而《那年花开》中的那位“王爷”,正是坚定不移的保守派。所以,他更加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用和信任。

    这就是张长清与赵白石谈话中所说的,李大人自甲午后失势,而王爷的势力却如日中天,后面所隐藏的历史背景。剧中的“王爷”,就是历史上的爱新觉罗·载漪。他原是惇亲王奕誴之子,后过继给瑞敏郡王奕誌为子,袭贝勒爵位。光绪十五年,加郡王衔,也就是剧中改称他为“王爷”之时。

    光绪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那一年,这位载漪正式袭封为“端郡王”。剧中,赵白石对文先生所言,太后正在为废立之事犹豫不决,他要上书,立王爷之子,说的就是慈禧想要废掉光绪帝,但是不知道该立谁之事。

    光绪二十五年,慈禧正式册立载漪的次子溥儁为大阿哥,准备于新年元旦之时废掉光绪帝,立溥儁为傀儡皇帝。但是受到了外国公使的阻挠,不得不停止了这一计划。

    这一年,正是历史上的公元1900年。这个时候的载漪,集军、政、外交权于一身,权势显赫,恣意妄为,为了儿子早日当上皇帝,他召义和团进京,想借义和团之手对付洋人,自己坐收渔利,没想到,却反被外国侵略者以镇压义和团为借口,入侵北京城。

    慈禧太后见大事不妙,于是又下诏,让李鸿章赶快回京,继续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总理一切事宜,之后,她带着光绪帝、载漪等人,仓皇逃亡西安。在第72、3集的预告中,周莹被指定接待太后与皇帝一行,说的正是这个时期。

    1900年,是农历庚子年,这年的中国,多灾多难,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次年签订了中国赔偿总计9.8亿两白银(连本带息,分39年还清)的《辛丑条约》,因此被称为“庚子国难”。

    就是在这时,历史上的周莹资助了慈禧太后十万两白银,又捐资用于偿还国债,所以被慈禧太后收为义女。这时的载漪,已经完全失势,后与儿子溥儁一起,被流放新疆。《那年花开》借吴、沈两家的兴衰,以一个奇女子周莹为故事主线,串起了清朝末年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堪称以小见大、细微见著的一部剧作。

    如果,该剧能裁减去一部分感情戏份,增加一些表现清末动荡之年各阶层思想变化,以及百姓生活疾苦的戏份,将剧情浓缩到五十多集之中,则《那年花开》就能成为一部上乘的佳作了。

    最后说一下化名康卓文回到泾阳办学堂的沈星移。有人说,沈星移代指康有为,不,沈星移只是个小人物,哪里会是大名鼎鼎的康南海啊!不过,沈星移支持变法,支持“保国、保种、保教”的主张,而倡导“三保”的保国会,正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北京成立的。不过,沈星移头脑很清醒,早就看出一群书生再加上一个没有根基的皇帝,所搞的变法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他身体力行,想要实现“教育救国”。

    剧中,沈星移曾经提到,他留学日本时,曾经有幸聆听到孙文(孙中山)的理论,所以,从沈星移的化名“康卓文”来看,他这个化名,应该是致敬康有为和孙中山。

    康有为开始是维新派,后来却变成了顽固的保皇派,而孙中山却是革命派。从沈星移的性格来看,最后他追随孙中山,成为革命派的可能性最大。